半岛sport近日,以“新时代的文化遗产: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”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忻州论坛在山西省忻州市举办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顾玉才发表主旨演讲。顾玉才表示,我国在实践中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,丰富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,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参与其中,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新光彩。
我国文化遗产对国际的贡献,首要在于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古代文化,这些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。
以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景迈山古茶园为例,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,不仅深受中国人喜爱,更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十几亿的忠实饮者。而中国,正是茶叶的故乡。这一事实,在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。
上世纪90年代,在西安汉阳陵中出土的茶叶,打破了人们关于茶叶当时仅产于南方的观念。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中出土的茶碗与茶叶遗存距今约2400年,经研究证实为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饮茶实物证据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古茶树根遗存,把中国人工栽培茶树的时间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。
茶叶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而广泛。提及茶,许多人会想到日本的千利休和茶道,然而事实上,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遣唐使将茶和茶叶种植技术带到日本,后来又有日本僧人在杭州的径山寺学习径山茶艺。如今,欧洲人饮用的茶叶许多来自印度,如大吉岭的红茶、阿萨姆红茶等。尽管印度也有人主张自己是茶叶的故乡,但根据考古证据,中国才是茶叶最早的产地。而印度的茶叶种植,大约是在10世纪左右才从中国传入的。
第二个值得提及的是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,其中丝绸作为最重要的商品,其起源和传播历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丝绸,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,据传是由黄帝的夫人嫘祖所创,1926年,山西夏县新村就出土了半个蚕茧,但由于当时仅此孤例,且与传统观念中南方为丝绸故乡的认知不符,因此学术界对此持谨慎态度。然而,20世纪50年代在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发现了一块丝绸,距今有4400—4200年的历史。这是长江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。
进入20世纪80年代,郑州市文物部门对荥阳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,在数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的炭化丝织物,距今已经有5500年的历史。这与“半个蚕茧”一样,也是黄河流域出现丝绸的实证。除了这些直接证据外,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蚕蛹的雕刻品,如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野猪的獠牙雕刻的牙雕家蚕,山西夏县师村出土的石雕蚕蛹等,这些发现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了丝绸起源于中国。丝绸产品自起源后便迅速传向世界各地。例如,俄罗斯巴泽雷克遗址出土的战国丝绸、克里米亚刻赤遗址出土的罗绮等,都是丝绸传播到国外的有力证据。
提及四大发明中的纸,我们就想到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,我们发现了大量西汉时期的纸,如在西安的灞桥发现西汉纸,还有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纸地图,在悬泉置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西汉时期的纸。当时文物上呈现中药的名称,但学者们普遍认为,这些纸主要用作包装而非书写材料。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纸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。
印刷术方面,敦煌藏经洞中的《金刚经》印刷于公元八六八年的,墨色浓厚匀称,清晰显明,被公认为世界印刷史上的精品。从中可以看出,早在唐代,中国雕版印刷的水平已相当成熟。此后,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,从泥活字到木活字、铜活字、铅活字,印刷技术不断革新。
指南针的发明可追溯至战国时期,至宋代已更加精确。元朝周达观出使柬埔寨时,已明确记载使用指南针航海,证明指南针用于航海是中国人的发明。
火药则缘起于中国古代道家炼丹时的事故,后来逐渐将火药发展为军事用途。此外,中国还吸收了西方的冶铁技术,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,炼出生铁,制造出适用的铁质工具和兵器。这些冶铁产品后来也随丝绸之路传回西方。
除了古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外,当代中国人也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,如2005年在西安举办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上,推动了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。同时,中国还响应国际组织号召,帮助柬埔寨、尼泊尔等地维修世界遗产,如周萨神庙、茶胶寺和王宫遗址等。在此过程中,我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两位技术人员获得柬埔寨的骑士勋章。我们的另一大贡献在于,中国独创了一套文物保护理念,这源于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以及修缮理念的不同。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实践,我们不仅深化了自身的保护理念,更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,进一步丰富了其理论与实践的内涵。